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3—6)年级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02日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管理员
3—6年级综合实际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按照《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的规定,综合实践活动是小学3-6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每周平均3课时。为帮助各省市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依据《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总则》的精神,特制定本纲要。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通过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是:

(一)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接触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

·欣赏自然世界,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

(二)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认识社会资源,并能有效运用

·走入社会,熟悉并遵守社会行为规范

·发展人际交往,养成合作品质,融入集体

·力所能及地参与社区服务活动,体会参与社区服务的意义

(三)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注重生活卫生,料理自己的日常起居

·认识各种灾害及危险情境,学会自我保护

·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认识和了解自己,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

(四)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关注日常生活及周围环境中的问题,激发探究的热情

·考察科学发现的历程,感受并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所必备的精神和品格

·亲身实践,学会使用一些最基本的工具和仪器

·尝试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初步掌握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开发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开发应注意以下几点:

1、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是小学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除此之外,班级活动、少先队活动、节日活动以及学校的某些传统活动等都可以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结合开展。

2、小学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以“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领域为依托,同时跨越四大领域的界线,追求活动内容的综合性。各小学在课程内容的开发过程中应力图以综合主题的方式,将研究性学习渗透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或由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统摄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亦可从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领域切入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实现四大领域课程内容的整合。

3、坚持生活性及现实指向性原则,重视体验和探究那些来自小学生现实生活并对小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及所在地区具有实际意义的活动及课题。

4、根据学校及所在地区的特点,充分开发与利用学校、社区和地方的课程资源,拓展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空间。

5、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活动,提供学生多元自主的学习机会,满足小学生发展个人兴趣、专长的需要。

(二)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组织

    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围绕下列三个维度进行设计和组织。当然,并不排斥不同维度之间交叉、整合的课程内容,而且在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设计与组织中,这些内容是被充分鼓励和倡导的。

1、亲近与探索自然

    自然维度的课程内容包括各学校结合周围的自然环境状况开展的对自然的体验、欣赏、学习、探索与行动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这些活动旨在使小学生发展探究的兴趣,了解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养成对自然负责任的态度和行为。

2、体验与融入社会

    通过参观、访问、实际参与、探究等活动了解社会现象,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与定位,体会自己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养成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发展服务社会的能力。

3、认识与完善自我

    通过畅想、感悟、交流、体验、行动等活动,了解自己的能力、兴趣、情绪、价值观等个性品质,学习生活技能,养成自理、自律、自省的习惯。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求各小学在追求与社区、家庭密切合作的基础上,遵循下列实施建议:

(一)实施中的教师指导

1、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在坚持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的前提下,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虽然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带来教师角色的根本性变革,由传统的主导者、支配者转变为支援者、参与者,但这一阶段小学生发展的水平决定了教师在以下方面要给予切实的指导: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内在动机,帮助小学生确定体验的活动和探究的方向

(2)审视小学生预期的探究方法与实践途径的可行性并进行相应的指导

(3)督促和激励小学生的实践与探究活动,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保证活动的持续进行

(4)拓宽小学生的思维,将体验与探究活动引向深入

(5)指导合作方式与技术,保持有效的小组合作与分工

(6)引导小学生选择适当的结果呈现方式

(7)指导学生对实践活动进行适当的反思

对于不同年级的小学生,以上方面指导的力度应有不同。年级越低,指导的力度应越大。

2、在指导之外,教师要增加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努力成为一个倾听者和交往者,重视小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认识和感悟,并给予相应的认可和鼓励,使他们的天性得以充分的发展。

3、在活动展开过程中,允许小学生兴趣的转移,允许学生偏离设定的研究方向,去探索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和发掘新的探求题材。但同时不迁就或放任小学生的兴趣,在尊重他们兴趣的基础上引领他们深入探究和体验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现象及活动。

4、鼓励小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作品和活动中表现自己的见解和传达自己的方式。

5、在实践和探究过程中,注意原始材料的保存,留下小学生成长发展的痕迹,便于他们进行实践反思,完善以后的行动。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在充分发掘学校课程资源的同时,要研究和分析地方和社区的背景和条件,充分挖掘地方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课程资源,体现课程资源的地方性特色。具体来说,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有:

1、地方和社区的自然因素及其状况,如水土、气候、植被,以及综合环境。这些因素都与学生进行的关于自然问题的探究有关,诸如水资源状况的调查研究、水土保持研究、垃圾问题等。

2、地方和社区的社会因素及其历史与现实状况,如工农业生产、交通、文化遗产、社区经济生活、社区文化生活、政府与社会机构等等。不同地方的学校可结合地方差异及其社会因素方面的课程资源,开展多样化的社会问题探究、社会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

3、社区和地方民族文化传统、学校传统。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应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文化传统资源,使学生通过对文化传统的体验,获得民族文化传统的熏陶。

4、图书馆、博物馆、革命圣地、历史遗迹、政府与社会机构等。历史文化名城的学校可就地方浓厚的文化遗产资源展开系列的调查和考察研究。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还可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化途径,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

(三)实施的组织形式

    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为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安全、有效地开展,并在小学生阶段即开始对团队合作精神予以启蒙和培养,在小学通常鼓励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由小学生自己协商后确定组合,教师不过多介入他们的选择。小组成员的组成不限于班级内,为使实践与探究走向深入,允许并鼓励各班之间、不同年级之间、甚至不同学校、不同地域之间小学生的组合。当然遵照小学生的意愿,也允许个人独立进行的活动与探究。

(四)实施的时间安排

    各小学要统筹规划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在保证基本课时(每周3课时)总数的前提下给予小学生弹性的时空环境,允许不同的学习小组或个体有不同的学习进度,保证小学生活动的连续性、长期性。同时要注意开发利用周末、节假日等课外时间,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充分的展开。

    总之,3-6年级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起始阶段,各学校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评价

1、注重过程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不过分强调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将关注的视角指向小学生获得结果和体验的过程,注重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采用即时评语的方式记录小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行为、情绪情感、参与程度、努力程度等表现,并将其作为评价小学生的标准。

2、尊重多元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鼓励并尊重小学生极富个性的自我表达方式:演讲、绘画、写作、表演、制作等。在教师对活动做出评价的同时,通过讨论、协商、交流等方式引导小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

3、注意反思

    发挥评价的指导功能,引导小学生反思自己的实践活动。通过调动小学生的认识和情感因素,激励小学生自觉记录活动过程(特别是重要的细节)、投入对问题的讨论、对成果的分享及思考中,主动审视自己的利弊得失,逐步完善自己的行动,拓宽自己的视野,达到自我反思、自我改进的目的。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评价与学校评价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教师评价以下列几项为标准:深刻领会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质并以负责的态度参与这门课程的实践;不断完善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应对学生广泛的知识需求;逐步发展活动中的规划、组织、管理、指导及与其他教师协同工作等方面的能力。

    对各小学落实综合实践活动情况的评价主要集中于学校具体保障措施的实行。包括对教师安排、课时安排、场地安排、设备配套及相关管理制度的制定等方面的评价。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opyright 2010-2018 常州市新北区新桥实验小学 版权所有 苏ICP备07028012号

    技术支持:万兆科技